媒體報道 | 吳進輝: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改善企業發展預期

    來源 I 大河財立方

    image

            當前中國正處於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期,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有利於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暢通經濟大循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麵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總攬大局,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方麵部署係列改革措施,共15個部分、60條,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重點關注“經濟體製改革”“高質量發展”“全麵創新”“安全”等方麵。

            第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這個有形的手要“放得活”又“管得住”。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國企改革的關鍵是提高效率。同時要大力支持民企發展,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企發展難,融資難是一直以來的問題,去年以來宏觀政策加大力度支持民企,先後出台民營經濟“31條”和“25條”,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等,三中全會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製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等係列舉措,更加強調製度公平和放開準入,有利於改善企業發展預期、提振社會信心、弘揚企業家精神。

            第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充分釋放市場潛力。其中,培育完整內需體係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國內經濟有效需求不足,如何暢通投資和消費的內生循環至關重要,尤其是要把改善和擴大消費擺在重要位置,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居民消費券,推進首發經濟等。

            第三,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是當前經濟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就占GDP比重超13%,逐年增加,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已經有了顯著提升。

            第四,健全宏觀治理體係,注重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重點是財稅體製改革。財稅體製改革的總體方向是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財權,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比如消費稅征收後移,同時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適當加強中央事權。近年來,地方政府承擔較多支出任務,數據顯示,2022年地方和中央支出比例為86%和14%,而且地方政府杠杆率明顯高於中央政府杠杆率,事權財權明顯不平衡。隨著房地產行業下行,土地財政收入下滑,疊加隱性債務化解壓力,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較大,中央加杠杆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今年發行的超長特別國債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融體製改革方麵,貨幣政策始終保持穩健性,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逐步將二級市場買賣國債納入工具箱,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製定金融法,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風範化解風險是永恒的主題。

            第五,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製度,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重點是做好“市場+保障”雙軌製的住房供應體係,建設好房子,滿足人民的美好需求。房地產高周轉高杠杆的模式一去不複返,供需格局發生變化,地產的諸多限製政策都會逐步鬆綁,其中一線城市也不例外。各城市可以自主決定,調整和放鬆政策,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另外,預售製度的改革也正在進行,目前已經有部分企業和樓盤實行現房銷售,相關機製和推廣需要進一步探索。

            第六,防範化解隱性債務,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總體基調和近年來的化債思路一致,完善政府債務管理製度,建立與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機製,城投融資平台“遏增化存”是不可突破的底線,持續推進債務化解,以時間換空間,同時逐步實現融資平台市場化轉型。另外,地方政府需要平衡債務化解和穩定發展。

            第七,“安全”的重視度明顯提升,統籌發展和安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逆全球化思潮不斷湧現,大國博弈,地緣政治衝突不斷,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現代化產業體係與新質生產力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科技、產業鏈、供應鏈,貿易等重點領域都需要加大安全舉措。同時我國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爭當“規則製定者”,用完善的製度防範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